03 21世纪开始的时候,昆明城区南部新建了一条东连书林街东寺塔、西接东寺街西寺塔的步行街。整条街路面为条石铺成。街两侧立着26柱仿清道光丁末年(1847年)造的石雕路灯,东段街上有铜塑《赶马人》、《打更》、《补碗匠》、《鸡蛋拴着卖》、《对弈》等。街中部南廊建了一座仿古建筑近日楼。近日楼原在正义路南头,为明代砖城的南门城楼,已拆除。1946年~1948年间,昆明被誉为“民主堡垒”,近日楼城墙上贴满反帝反蒋的诗歌、杂文,人们称之为“民主墙”。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四兵团是通过近日楼进入昆明城的。街两侧建有木结构具有老昆明传统风格的楼房,有的开茶馆,有的经营旅游工艺品、土特产品。站在街中,东看,东寺塔势若擎天;西看,西寺塔巍峨挺拔。东寺塔、步行街、西寺塔合成一个具有老昆明文化特点的景区。 元代,昆明诗人王升就把“双塔挺擎天之势”作为昆明八景之一。明初史谨描写昆明景色的诗中有“城南双塔高嵯峨,城北千山如涌波”。郭文的诗中亦有“湖势欲浮双塔去,山形如拥五华来。”清代,大观楼长联作者孙髯的《大观楼》诗中有“听唱竹枝来小咏,醉看塔影忽双飘。”钱南园在《阿姑祠》诗中有“一夜风吹西寺塔,霜空不断响铃声。”明代以前,文献中称东、西寺塔为双塔。 东寺塔和西寺塔是云南创建最早的古塔之一,对建造塔的人,文献记载,均为“南诏弄栋节度使王嵯巅建,大匠尉迟恭韬造。”但对塔的建造年代就有几种不同的记载:《重修东寺塔常乐寺记》载:“五华之南东西两塔,高入云霄,志谓唐贞观年间(627年~649年)创建。”《重建东寺文笔塔暨忠受三坊碑记》载:“塔造于南诏弄栋节度使王嵯巅手,为文宗在位三年(827年~839年)。”倪蜕《滇云历年传》载“唐文宗太和元年(827年),丰佑鄯阐建东寺塔,高百五十尺;西寺塔高八十尺。”明万历《云南通志》则认为是唐贞元初(785年~805年)建。戴炯孙《昆明县志》认为是唐元和三年(808年)建。阮元声《南诏野史》载:“唐宣宗大中八年甲戌(854年)建东寺塔,高百五十尺,西寺塔高八十尺,大匠尉迟恭韬造。自大和三年(829年)至大中十三年(859年)功完”;民国13年《昆明市志》载:“东、西二寺塔……自唐文宗太和三年(829年)开工,历三十年始竣”。建塔的王嵯巅是南诏权臣,任弄栋节度使时为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829年,王嵯巅入寇四川,掠子女百工数万人南归,“大匠尉迟恭韬”等能工巧匠就是此时来云南的。859年,王嵯巅卒。1983年至1984年维修西寺塔时,塔身砌有“天启十年(849年)正月二十五日段义造砖处题书”的唐砖,为建塔的可靠年代提供了物证。可见,上述记载中,当以阮元声《南诏野史》、民国13年《昆明市志》所载建塔年代为是。 东寺塔原建在常东寺内,称常乐寺塔,俗称常乐寺为东寺,故名东寺塔,塔高40.57米,基座为 正四边形,边长12米。塔身为方行密檐式空心砖塔,共13级。塔底层南面辟一门,从第二层起檐上四面均开有券洞,每洞置一小佛龛,内有石雕佛像一尊。塔顶 四角各有一只铜制贴金金翅鸟,每只高约2米,俗呼金翅鸟为金鸡,故又称金鸡塔。相传这4只金鸡,在冬春风多季节,还会“喔喔”啼叫,远近都能听到。 1979年8月,塔顶被暴风吹落,在修复塔顶时,才发现鸡叫的“秘密”。原来金鸡是铜皮做的,口角噙有一枚两头有孔的铜管,管内有金属簧片,鸡头、脖子、 腹部全是空的。每当劲风吹来,鸡嘴内的铜管经腹腔内的空气回旋振荡,便发出犹如鸣啼的声响。后来天长日久,铜管填满灰沙,簧片逐渐锈蚀,金鸡便再也不会叫 了。佛经《探玄记》说金翅鸟能降龙。云南多山,山洪暴发,多成水患,故云南古塔塔顶均置金翅鸟用以镇水患。 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昆明地震,东寺塔完全倾圮。咸丰六 年(1856年),常乐寺亦毁于兵燹。光绪九年至十三年(1883年~1887年)重建东寺塔,“因视旧基低下,虑土薄弗坚,乃移于迤东数百步内”,按照 西寺塔式样重建,塔的造型仍保留唐代建筑风貌,其形制和结构均与大理崇圣寺千寻塔、宏圣寺塔相同。1983年,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在塔周围建公 园。 西寺塔原建在慧光寺内,俗称慧光寺为西寺,故名西寺塔。塔为四方形密檐式十三级空心砖塔。高 35.54米,塔基三层,高2.38米,最下层边宽12.5米。南辟券门一道通塔内。塔内有回形木梯可登塔顶。第二层以上各层设佛龛或券洞,佛龛中有红砂 石雕菩萨坐像。塔顶四角各置铜质金鸡1只。 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昆明地震,西寺塔倾倒过半,十六年(1503年)仿东寺塔式样重 修。清康熙六年至十二年(1667年~1673年)又加修葺。道光十三年(1833年)地震,塔刹毁,塔身倾斜。咸丰六年(1856年)慧光寺毁于兵燹。 1983年11月至1984年9月,对西寺塔进行维修。1985年,在西寺塔周围建文化娱乐园。1983年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昆明山明水秀,北枕蛇山,南临滇池,金马山和碧鸡山则东西夹峙,隔水相对,极尽湖光山色之美。金马山逶迤而玲珑,碧鸡山峭拔而陡峻,被视为昆明东、西两大名山,两山皆有关。明末担当和尚曾赋诗: 一关在东一关西,不见金马见碧鸡。 相思面对三十里,碧鸡啼时金马嘶。 云南是神话的王国,自古以来,金马碧鸡就被人们赋予了许多优美的神话传说,一直流传至今。有关金马碧鸡的神话传说,最早见诸于史籍记载的是汉代班固的《汉书》。据《汉书》“王褒传”记载:汉宣帝五凤三年,有方士盛言:益州有金马碧鸡之神,可祭祀而致。于是汉宣帝封当时四川的 著名文人王褒为谏议大夫,持节前往求之。由于诸蛮叛乱,道路闭塞不通,王褒并没有到达云南而只到了川西一带,写了一篇《碧鸡颂》进行遥祭,颂词为:“持节 使王褒,遥拜南崖,敬移金精神马、缥碧之鸡,处南之荒,深溪回谷,非土之乡。归来归来,汉德无疆,广乎唐虞,泽配三皇。黄龙见兮白虎仁,归来归来,可以为 伦。归兮翔兮,何事南荒。”王褒企图凭借“汉德无疆”,写一篇祭文,就将金马碧鸡召唤到内地去,当然只能是一无所获了,而王褒自己不久也病死在返回的路途 中。难怪清代名士赵士麟在《碧鸡诗》里这样写道: 彩云一片舞天鸡,五色光中望欲迷。 化作青山千载碧,王褒空自渡巴西。 碧鸡的扑朔迷离、神幻莫测,以及王褒求宝不得等典故都概括在这短短的四行诗里。后来谪居云南的明代著名文人杨慎,移王褒的金马碧鸡文于昆明西山石崖之上,且题曰:“爰纠汉字,用彪汉词,滇之文献,尚考于斯。” 汉代,有关金马碧鸡的记述大都较为简单,且语焉不详。金马碧鸡究竟为何物,各种解释莫衷一是, 颜师古等人解释说:“金形似马,碧形似鸡。”意即滇中出产金玉。按今天人类学、民族学以及民俗学的观点来看,金马碧鸡很可能跟云南少数民族先民的动物图腾 崇拜有关。到了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南中志》对金马碧鸡的描写又稍加具体:“章帝时,蜀郡王阜为益州太守,治化尤异,神马四匹出于滇池河中……”,“ 长老传言,池中有神马,或交焉,即生骏驹,俗称之曰‘滇池驹’,日行五百里。”“碧鸡光景,人多见之。又传昔有凤鸣其上,土人呼为碧鸡,因以为名。”又 言:“禺同山(今大姚、永仁一带)有碧鸡、金马,光影倏忽,民多见之……”。《华阳国志•南中志》有关金马碧鸡的记述,表明了当时各少数民族先民居住的南 中地区可能已出现了动物图腾崇拜的信仰。而与图腾崇拜有关联动物的各种神奇美妙的故事便被人们编织出来,产生了一个个神话传说。 古代的滇池和滇西广大地区气候温润,植被茂密,有着适宜各种飞禽走兽繁衍生存的良好环境。据 《后汉书•西南夷传》载:“此郡(益州郡)……河土平敞,多出鹦鹉、孔雀……”各种飞禽如原鸡、箐鸡、野雉、锦鸡和孔雀等成群生活在山林溪谷之间,或漫步 觅食,或嬉戏追逐,其斑斓的色彩、绚丽的羽毛,深受少数民族先民的喜爱和崇拜,认为是吉祥美好的象征。“碧鸡”其实很有可能就是传说中的祥瑞之鸟凤凰。它 的原型应该是南中所常见的孔雀之类的珍禽。它们羽毛艳丽,五彩斑斓,身体匀称,仪态华美。少数民族先民对其喜爱有加,于是凭借丰富的想象力,编织出了“碧 鸡”的美丽神话。“碧鸡”毛羽青翠,在彩云出现的时候常在天际翱翔,光彩夺目;所到之处泛着神光,啼叫时清脆的声音传得很远…… 考古发掘也表明,汉代生活在滇池及其附近地区的百越部族有崇拜孔雀的习俗。在晋宁石寨山和江川 李家山出土的许多青铜器物上都刻有孔雀图案,此外,还有孔雀杖头、孔雀衔蛇青铜扣饰等等。尤其是石寨山12号墓“诅盟”场面贮贝器盖上,竟雕有一妇女以蛇 喂孔雀的场景,说明了孔雀普遍受到百越部族的喜爱和崇拜,认为是吉祥幸福之鸟。《山海经•南次山经》说:“其状如鸡,五彩而文,名曰凤凰。是鸟也,饮食自 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凤凰“其状如鸡”、“五彩而文”等特征和“碧鸡”确很相似,只是有关“碧鸡”的神话传说则更多地带有民族和地域的特点。 滇池及滇中广大地区很早就以产马著名,春夏则牧之于悬崖绝谷;秋冬则放之于水田有草处。马与少 数民族先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征战、驮运、耕作……无一离得开马。人们对马喜爱有加,甚至视为财富。考古发掘也可证明这一点。二十世纪末,考古工作者在官渡 区羊甫头墓地一东汉墓葬中发掘出了一具青铜马模型,长105厘米、宽32厘米、高107厘米,分体铸造而成。如此之大的青铜马模型在滇池乃至滇中地区尚属 首次发现。檀萃《滇海虞衡志》载:“马产几遍于滇,而志载某郡与某某郡出马,何其褊也。”又言:“南中民俗,以牲畜为富,故马独多。”正因为马在人们的生 产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因而少数民族先民赋予马神奇的传说,也是十分自然的。 金马碧鸡在汉代应该是专指神名而非山名,但从《蛮书》 的有关记载来看,至少在唐代以前,金马碧鸡已由神名逐渐变为了山名。唐代樊绰的《蛮书》谈到:“金马山在拓东城螺山南二十余里,高百余丈,与碧鸡山东南西 北相对,土俗传云,昔有金马往往出现山上,亦有神祠。”“碧鸡山,在昆池西岸,上与拓东城隔水相对……”唐代,佛教传入云南后,由于统治者的大力提倡而逐 渐兴盛,金马碧鸡的神话传说因此也演变成了佛教故事。据元代张道宗《纪古滇说》云:“周宣王时,天竺摩耶提国阿育王生三子,长曰福邦,次曰宏德,次曰至 德。三子俱健勇,因父有神骥,争欲得之。王莫能决,乃命左右曰:‘将我神骥纵驰而去,有能追获者主之。’纵骥东奔,季子先至滇之东山得之,因以金马名其 山;长子次至西山,有碧凤集山上,滇人呼凤为鸡,因名山为碧鸡;次子后至北野,各留屯不回。阿育王忧思,遣舅氏神明以兵迎之,为哀牢彝所阻,遂归滇,各主 其山,死而为神。”阿育王是古代印度孔雀王朝的统治者,在位时皈依了佛教,并成为虔诚的佛教信徒。在这个带有浓厚佛教色彩的神话故事中,金马碧鸡由古代先 民自发崇拜的动物神祗被拟化为佛教人物(阿育王太子),这也就意味着人们对金马碧鸡的崇拜即是对佛教的尊崇,同时这也是佛教利用民间传说宣扬其教义的明显 例证。清代康熙年间,吴三桂叛乱,清朝统治阶级又利用金马碧鸡神话,企图说明平定叛乱乃是天助大清。据戴炯孙《昆明县志》载:康熙二十七年(1688 年),清军将领固山贝子率军围攻昆明城,屯兵于金马山麓,“夜梦金马腾骧,及明日城克。”于是清朝统治者决定重建灵应寺(金马寺)。 由于金马碧鸡象征吉祥如意,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因而千百年来,它的传说一直在 三迤大地广为流传。昆明人更是把金马碧鸡作为自己城市的象征,颂扬它、赞美它,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其中,不乏有孙髯翁大观楼长联中“东骧神骏,西翥 灵仪”这样的千古名句。人们为了纪念金马碧鸡,在金马碧鸡二山山麓修建了金马神祠和碧鸡神祠,又在昆明城内建造了金马、碧鸡二坊,并把二坊所在的道路命名 为金碧路。 值得一提的是,金马、碧鸡二坊曾是昆明城内著名的人文景观和城市的标志。它位于昆明城传统中轴 线的南端,即今天金碧路与正义路交叉口,始建于明代宣德年间。东为金马坊,西为碧鸡坊,二坊相隔约数十米,均为门楼式木构牌坊,飞檐翘角,势欲腾飞,气势 雄伟,与忠爱坊鼎足而立形成“品”字三坊。金马、碧鸡二坊建成后,屡遭兵燹,又多次重建。光绪十年(1884年)云贵总督岑毓英主持重建的金马碧鸡坊,在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后期被拆除。旧时,“金碧交辉”曾是昆明的“八景”之一,相传在特定年份的中秋这一天傍晚时分,太阳西沉,余辉照着碧鸡坊的倒影向东移 动,而此时,月亮东升,月光照着金马坊的倒影向西移动,两坊的倒影相向而行,逐渐靠近,最终会交接在一起,这就是“金碧交辉”的奇观,据说六十年才会发生 一次。 由于金马碧鸡坊作为城市的标志早已深深植根于昆明人民的心目中,1998年,在金碧路改扩建过 程中,昆明市人民政府再次重建金马碧鸡二坊,新建的金马碧鸡二坊气势更加雄伟,更加金碧辉煌……今天,昆明人不仅把自己的家乡称作“金马钟秀,碧鸡呈祥 ”,那奋蹄腾飞的金马、引吭高歌的碧鸡代表的不仅仅是历史上一个美丽神奇的传说,更是今天昆明这座城市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象征。随着现代新昆明战略的实 施,金马碧鸡故乡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翠湖公园位于昆明市区的螺峰山下,五华山西麓,云南大学正门对面,原名菜海子。这里最初曾是滇池中的一个湖湾,后来因水位下降而成为一汪清湖。亦因湖东北曾有九个出水泉眼,又名"九龙池"。翠湖水光潋滟,绿树成荫,楼现波心,环境优美,是昆明城内的一颗绿宝石。享有"城中之玉"的美称。 翠湖公园[1]内纵贯南北的是阮堤,是1834年云贵总督阮元拨款所筑。直通东西的是唐堤,1919年由时任孙中山的滇川黔三省建国联军总司令的唐继尧拨款所筑。两道长堤,分湖为四。堤畔植柳,湖内种荷,荷柳相映,清翠秀丽。两道长堤将翠湖分成五片景区--湖心岛景区以湖心亭和观鱼楼等清代建筑为主;东南面是水月轩和金鱼岛;东北面是竹林岛和九龙池;南边是葫芦岛和九曲桥;西边是海心亭。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每年冬天有成千上万只北方飞来的红嘴鸥在翠湖越冬,嬉闹戏水,争抢食饵,给翠湖增添了无限的情趣。这是由于昆明四季温暖如春,适合海鸥过冬,加之昆明人视鸥如友,爱护海鸥,昆明市政府也规定不准捕捉海鸥,不准放爆竹惊吓海鸥。 这样,红嘴鸥与昆明人结下了"朋友"之情,每年11月份,它们就飞来昆明过冬,第二年3-4月,它们又离开昆明飞往我国东北及西伯利亚等地。 每当这时,逛海鸥在公园内翠湖赏海鸥便会成为昆明人以及许多外地游客的一大乐趣。冬春时节,上万只红嘴鸥云集翠湖,成千上万的人投食喂鸥,成为春城一大景观。
九乡溶洞群堪称世界奇观,其形成的机理就是由于强烈的喀斯特作用。在这里。巨大的洞室、洞穴系统是地表水利地下水溶解碳酸盐岩的结果,而洞穴中堆积的色彩斑斓的钙华堆积,则是地下水中碳酸钙沉淀堆积的结晶。 1984年,当-个由地质学家和风景园林专家组成规考察小组来到九乡考察时,发现这里隐藏着世 界上最伟大的溶洞群之一。从此,九乡不仅为世界地质界所关注,也成了旅游热点。九乡周围分布有大面积的碳酸盐岩地层,这些地层的形成时期大约是在6亿午前 的震旦纪。碳酸盐舍分布在九乡麦田河两丰,面积约为100平方千米。由于新生代(距今6500万年)以来,云南高原随青藏高原的隆起而不断地被拾升,南盘 江溯源侵蚀将滇东高原切割,形成了南盘江峡谷。南盘江的一级支梳麦囚河深切,切过九乡的地域。在强大的地太水流和地下水流联合作用之下,形成九乡奇异、雄 浑、壮观的喀斯特洞穴群和九乡荫翠峡。在地壳间歇式的抬升运动中,九乡地貌演化大成了多层喀斯特洞穴的演化过程,造就了它巨大、奇特的溶洞系统。 麦田河两岸不同海拔高度上发现有溶洞近百个,这些庞大神奇的溶岩地貌伎九乡成为"溶洞之乡",各种溶洞景现在这里都有代表。由于九乡地区碳酸盐岩的岩石性质,地质构造和水动力条件与其他洞穴系统有差别.致使儿乡溶洞群景观特色突出,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巨大的震撼力。 大峡谷景观,整个洞穴系统的景观反应出强烈的水动力侵蚀特征。如地下大峡谷的洞体形态,为世所罕见的地下洞穴奇观,峡谷深切还有百余米、宽仪3-20米、峡谷长200余米,两壁如削、峡底流水拍岩,声如惊雷,游览栈道沿峡谷中部而过,给人以巨大的震撼。 荫翠峡一线天.峡长千米,两岸峭壁,奇岩怪石,古树青藤,清幽迷人。 九乡神田由于地下水流是片状沿洞壁斜坡向下流动遇到阻挡时,水动力条件发生变化,水中二氧化碳气体逸出,碳酸钙堆积自筑成坝,称为边石坝群。九乡神田为国内罕见的大规模洞穴边石坝群,其造型优美.错落有致。 雄狮大厅景观、大厅长宽跨径达200米,面积约15000平方米,是宽广的地下广场,洞项为一完整平滑之岩层面。形成的顶盖,犹如月球表面。 多层洞穴,自上而卜可划分为4层,这种现象是地壳间歇式抬升、底下水位随之间歇式下降而形成 的。每一次地壳抬升和地下水位下降就将造就一层溶洞。九乡溶洞的多层性在叠虹桥景区反应最为明显。九乡溶洞群4层溶洞构成了其完整、庞大的系统,展示出其 发族演化的全过程。第1层分布于海拔1900米左右、形态主要有溶蚀漏斗、竖井及规模较小的水平溶洞,洞内少有钟乳石等钙华沉淀。出于形成年代早,钙华已 遭受再次溶蚀和风化,景观价值较低。第2层:分布于海拔1700一1800米。高出现代河床50余米,洞内无积水,但有少量淌水。有溶洞约30众个,形杰 复杂多样.有沿层理发育的扁平状倾斜大厅,沿垂直节理发育的窄高峡谷形甬道和沿交叉裂隙发言而成的宽大深邃的复合大厅,以及由它们组成的交织溶洞。部分溶 洞钙华发育、有石钟乳、石笋、石柱、穴珠、云盆、钙板等。第3层:高出现河床10-30米,有溶八30余个,形态以水平溶洞为主,亦有倾斜式或台阶式溶 洞,常与下一层洞相通、钙华景观多样。第4层:分布大体与现代河床高呈一致或略高于河床。通常是在上层溶洞基础上继承发展而成、由于与二三层洞相通,从而 形成高差达几十米的大瀑布,该层溶洞构成目前暗河系统之主体,非济舟难以进入,倒石芽、边槽、堆积砾石、边石盆群发育,反映了在强大动力条件下溶蚀的特 点。 洞穴瀑布以雌雄瀑布景为著名,因水至悬崖处遇阻分为两股,奔泻而下又合二为一,故命名为雌雄双瀑。雌雄瀑布落差极大,瀑布高30米,流量大,最大流量为320立方米/秒。 九乡洞穴群是洞穴文化研究的极好场所,在众多的洞穴个蕴含着许多洞穴文化内涵,仅张口洞古人类 遗址(距今1-5万年)。就出土人牙化石41枚,旧石器2000余件,古动物化七(东方剑齿象、中国犀、大熊猫等)数十种1000余件.还有阿路龙河并发 现的古代崖刻,具有特殊的考古代价值,众多的不同时代的溶洞中.洞穴生物长期繁衍,构成了独特的洞穴生态景观,如雨燕、蝙蝠、 昆虫、盲用和洞穴植物等。 九乡溶洞群落散着无穷的美感和魅力、从个洞逶迤至另一个洞,从一个洞盘旋至另一个洞,展露着一 系列令人难以置信的地质构造特点和让人瞠目的奇异景观。从中碳酸钙矿物沉淀而成的帷幕、神田、石钏乳、石笋、石柱、石坝、穴珠卷曲石、钙板到强大水流冲刷 形成的峡谷、旋穴、角石,有的宛若游龙摆动于洞穹之上,有的在光线照射下折射山璀璨的色彩。 九乡的地底是个充满神秘的世界,有奇形怪状的岩石、错综复杂的迷宫、深邃黑暗的峡谷、轰鸣直落的瀑布、从地面潜下伏流和暗河、一落千尺地狱般的竖井……还有更多的神奇等待人们之探寻。 惊魂峡 全国最大的一个洞内峡谷,峡谷最大的落差有上百米。它的形成是由河床不断下切而劈 出,当年开辟游路,人攀洞壁而入,稍有不慎,便会掉进深渊,酿成悲剧,工人们要用绳索吊在腰间才能工作,那情境惊险异常,令人魂飞心惧。为了纪念这段开辟 的艰险经历,故取名惊魂峡。 荫翠峡 因两岸植被繁盛荫蔽河道而得名“荫翠”,荫翠峡还有一个俗称叫情人谷,据说,情人谷是过去九乡彝族男女青年对唱情歌的地方。届时,男的在左岸,女的在右岸,对歌对到一起的,就从横在峡谷的树上跨过峡谷走到一起。 蝙蝠洞 因此洞在开发前洞内有数以万计的蝙蝠栖息而得名,由于溶洞开发后,游人来得多,蝙蝠们也就搬家了。现在洞名也只是徒有虚名了。该洞主要景观就是一片倒挂的钟乳石——地下倒石林景观。 卧龙洞——洞中双飞瀑高达30米,枯水季节流量为2-3个立方米/秒,洪水季节两瀑合二为一,如一条巨型黄龙,从悬崖上訇然而下,难分雌雄。
05/08/2010
昆明 九乡溶洞
昆明 翠湖公园
昆明 金马碧鸡坊
昆明 东西寺塔
昆明 花鸟市场
世博花鸟市场是由中乾房地产开民有限公司与世博园投资兴建,与世博吉鑫园、世博车市、百安居、佳园等昆明众多居民小区相邻、中外游客流量大,是经商的旺地。 这里经营的基本上是原来白龙花鸟市场的经营者搬迁过来的,主要经营观赏鱼、花卉、宠物、珠宝玉 器、工艺品、渔具、中药材、古玩字画、钱币等。花卉主要有小米兰、君子兰、雪素兰、墨兰等品种繁多的兰花;有恨天高、狮子头、大理茶、童子面等各种山茶 花;另外还有杜鹃、水仙、玫瑰、玉兰、海棠花等品种。鸟有画眉、鹦哥、鹦鹉、相思鸟、八哥等,以及各种鸟食、鸟笼。鱼有金鱼、热带鱼等观赏鱼和龟、虾、 蟹,还有各种渔具。虫有供喂鸟用的面包虫及季节性的蟋蟀、蝉。珠宝有玉石、红宝石、蓝宝石等。工艺品有大理石制品、木雕、建水汽锅等。古董的鼻烟壶、水烟 袋、玉坠、玉烟嘴、玉佩等。有古今中外的钱币,另外还有用各种材料制作的毛泽东像章、佛像等。宠物有狗、猫等等,从体积大的藏獒到小巧可爱的吉娃娃应有尽 有,包括一些宠物食品以及相关用具,可以到这里饱饱眼福、长长见识。鱼有鱼缸、鱼具、鱼虫、鱼食及鱼杆、鱼钩等钓鱼用具,另外,此花鸟市场是昆明市信鸽、 犬、描以及天竺鼠、小白鼠、小兔等观赏动物最集中的交易场所。同时也是昆明民间古董古玩集中交易的地方,市场上各种古玩、玉器、翡翠、珠宝、端砚、古币、 瓷器、陶器、紫砂陶器、石雕、大理石制品、雨花石、玛瑙石及各类工艺品异彩纷呈,一应俱全。
16 01 02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01 02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中文/Chinois法国番禺富善社 网站
Association PAN-YU en France
Bienvenue sur le site Web !
Association PAN-YU en France
法国番禺富善社
方显秋 先生
法国番禺富善社 网站
Accueil Général
08/2009 08/2010 Médias Photos 2006/2007/2008
Paysages Portraits Photographies Groupes 2009 Photos Exceptionnelles 2010 Défilé à PARIS 13e 2010 Yun Nan+Corée Video
Video 2007 Video 2008 Video Exclusives Video 2010 Archives Progrmmes
08/2009 08/2008 08/2010 Nouvel An de 03/2010 2010 Liste des noms des membres 06/2010 2010/11 敬老联欢 2011/01 兔年迎春接福联欢暨富善社十六周年社庆 Conta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