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8/2010
昆明 云南民族村
昆明 三月街
昆明 傣族舞
“刀杆节”是傈僳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传统体育节日 ,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 传说 “刀杆节”,是云南边陲轮马山一带傈僳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时间是农历二月初八。刀杆节的来由有这样一个传说:明朝时候,朝廷派兵部尚书王骥来边疆安边设卡。工尚书到 职后,体察边民的疾苦,积极帮助傈僳族人民发展生产,使他们的日子越过越好,受到傈傈族人民的爱戴。后来,王尚书遭奸臣的诬告,被调回朝廷。在二月初八的 洗尘宴上,王尚书被奸臣用毒酒害死。当这个不幸的消息传到傈僳山寨时,气得人们摩拳擦掌,为了给王尚书报仇。傈僳族人民决定将五尚书遇害的二月初八定为操 练武功的日子。 在傈僳族中,“刀杆节”的习俗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相传,明代外族入侵云南边疆,朝廷派出兵部尚书王 骥带兵前往御敌。王骥到达滇西北后,依靠当地傈僳人 民团结战斗,很快地驱逐了入侵者。二月初八,王骥奉旨回京,不幸在途中被奸臣害死。为了纪念这位反抗外 族入侵的人物及在战斗中牺牲的人,傈僳族人民决定将 这一天作为“刀杆节”,由此沿袭,逐渐形成一种传统 的体育活动。 活动 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穿上节日的盛装,成群结队地来到“刀杆节”会场,观看“上刀山,下火海”活动 。 几声火枪响过之后,首先七八名“香通”(上刀杆表演者)为众人表演“跳火舞”。他们上身裸露, 光着 脚,模仿各种禽兽动作,在一堆一堆烧红的木炭上,来回跳动,还不时抓炭火在身上揩抹,圆浑的火球在手中 翻滚、搓揉,而他们却毫不在意。经过火的洗礼,意味 着在新的一年里消除各种灾难。 会场中央,矗立着二根约20米长的粗大木杆,木 杆上绑有36 把锋利的长刀,刀口向上,银光闪闪,形成一架高得让人生畏的刀梯。就在人们敬畏担忧之时,上刀杆必不可少的祭祀开始了,几个穿着红衣裳,头戴红包头,光着 脚的勇士,健步来到刀杆下,跪在一幅古 代武将画像前,然后双手举杯过头,口中念念有词,接 着将酒一饮而尽。然后,他们纵身跃起,轻盈敏捷地爬 上刀杆,双手握住刀口,双脚踩着刀刃,鱼贯而上。 最先爬上顶端的人,还要作高难度倒立动作,燃放 鞭炮。几千名观众仰首观望,不时爆发出阵阵喝彩声。 这一古老而又奇特的“刀杆节”,已被有关部门正式定为傈僳族的传统体育活动。 每年这天,练武者苦练本领,传授先进功法。于是代代相传,形成刀杆节。节日这大,儿十里内外的 傈僳族群众,穿着节日的盛装,从四方八面汇集到羊肠河畔的刀杆场。在夜幕降临大地时,刀杆场上的里里外外燃起许多火堆。忽然,广场中央燃起的四个大火堆的 熊熊烈火腾空而起,照射春满场的人群。接着鋩锣当当响,刀杆场上的人们互相拉起手来,围着明亮的火堆,跳起轻快的三弦舞。当场上四堆烈火燃得只剩下红红的 火炭时,活动的主持者宣布"跳火海"开始。这时,五个赤着双脚的骠勇汉子立即闯入场上的火海,在里面不停地弹跳,急促的脚步踩起无数的火花四处飞溅,好似 飞逝的流星。 接着,闯火者以闪电般的速度,个个手棒通红的火炭,分别在脸上和身上擦洗,然后又让火球在他们 手中飞炔地翻滚、搓揉。围观的群众时而欢快,时而紧张,时而赞叹,时而惊讶…迸进发出阵阵喝彩声。经过一阵紧张激烈的表演雌堆火炭被踩成碎粒,火焰已奄奄 一息时,"跳火海"活动方告结束。第二天,刀杆场上竖起两根二十余米高的红花树杆,树间交叉着三十六把刀刃朝上的长刀。晌午时刻,欢乐的人 群再次挤满广场。随着主持者一声令下,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昨晚"跳火海"的五名雾大头戴蓝布帽,身装大、红袍,赤脚冲至刀杆树下,各自斟满一杯壮胆酒一 饮而尽。随即纵身跳上刀杆,双手紧抓上层的刀面,赤脚斜踩于下层锋利的刀刃上,运用平时练就的气功本领撑着脚掌,手脚交替,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登。当勇士们 登上高高的杆顶时,场上簇拥的观众,个个瞠目结舌,并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 傈僳族农历二月八日的刀杆节,相传是纪念一位对傈僳族施以重恩的古代汉族英雄。傈僳族人民把这 位英雄献身的忌日定为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并用上刀山、下火海等象征仪式,表达愿赴汤蹈火相报的感情。刀杆节这天,几名健壮男子先表演“蹈火”仪式。他们 赤裸双脚,跳到烧红的火炭堆里,表演各种绝技。第二天,他们把磨快的36把长刀,刀口向上分别用藤条横绑在两根20多米高的木架上,成一刀梯。表演者空手 赤足,从快刀刃口攀上顶端,并在杆顶表演各种高难动作。如今,这项惊险的传统祭奠仪式,已演变为傈僳族好汉表演绝技的体育活动。
昆明 刀杆节
昆明 目脑纵歌 / 三朵节
04 傣族舞是傣族古老的民间舞,也是傣族人民最喜爱的舞蹈。流行于整个傣族地区,但以瑞丽县和耿马县孟定的孔雀舞, 而且有不少以跳孔雀舞为生的职业艺人,他们模仿孔雀:飞跑下山、漫步森林、饮泉戏水、追逐嬉戏、拖翅、抖翅、展翅、登枝、歇枝、开屏、飞翔……等等。跳出 丰富多彩的舞蹈动作和富于雕塑性的舞姿造型。他们的舞蹈有严格的程式和要求,有固定的步法和地位,甚至每个动作都有固定的鼓语伴奏。 傣族主要聚居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并散居于临沧、澜沧、新平、元江、金平、华坪、大姚、禄劝等30多个县。 傣族地区山川秀丽,资源丰富,森林茂密,被称为“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河谷地区土地肥 沃,灌溉便利,气候炎热,雨量充沛,宜于农作物种植和经济作物栽培。长期以来,西双版纳享有“滇南谷仓”的美称;德宏地区“芒市谷子,遮放米”誉满全省; 大部分傣族地区都是我省产粮基地和经济作物产区。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在公元前一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唐以来史籍称傣族 为“黑齿”、“金齿”、“银齿”或“绣脚”,又称傣族为 “茫蛮”或“白衣”;宋沿称傣族为“金齿”、“白衣”。自元至明,“金齿”继续沿用,“白衣”则写作“百夷”或“佰夷”。清以来则多称为“摆衣”。但以上 都是他称,傣族自称,则一直是“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按照我国傣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傣族”。 傣族有傣那、傣雅等多种自称,汉语称水傣、旱傣、花腰傣,服饰上有一些差别。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壮傣语支。傣族有自己的文字,过去有过不同形体的那文、傣蹦文、金平傣文和新平傣文五种文字,现较流行的是傣泐文和傣那文,这两种文皆由梵文字母演化而来。 由于社会发展不平衡,各地傣族宗教信仰上也有不同。在傣族聚居区西双版纳、德宏等地,在信仰小乘佛教的同时,也信仰原始宗教。散居各地的傣族多信仰原始宗教,也有信奉关帝、观音的,也有少数信仰基督教的。 傣族的民族节日,各地虽不尽相同,但都与宗教信仰有密切关系。在西双版纳、德宏等傣族聚居区, 主要节日有傣历新年、关门节和开门节、跳摆。傣历新年俗称 “泼水节”,傣语为“桑勘比迈”、“梭贺桑勘”,时在傣历六月(公历四月),节期三至五天不等。活动内容有采花、堆沙、浴佛、泼水、划龙船、放高升等,歌 舞活动更是傣历新年时的重要活动内容。关门节和开门节,傣语为“毫瓦萨”和“奥瓦萨”,系由佛教术语“萨沙那”演变而来,意为“斋戒”。在傣历九月至十二 月(公历七至九月),这三个月正值雨季,人们要集中精力到佛寺拜佛听经,停止其他活动;男女青年不能恋爱和结婚,称为关门节。雨季结束,丰收即将到来的时 候过开门节,届时,男女青年们穿上新衣,成群结伙,敲鼓敲锣,走村串寨,最后到佛寺举行赕佛。过去在夏历二月初八举行跳摆:村寨中的男人们备丰盛的食物到 佛寺中献佛,然后在佛寺院中,由四人分别持小钹、大锣、象脚鼓跳舞,舞毕痛饮而散。这种跳摆活动现已不多见。过去在跳摆时还要举行盛大的赕佛活动,也叫 “做大摆”,白天诵经,晚上有歌舞演出,现在也不进行了。 在多民族杂居区的傣族多信仰原始宗教,有的与其他民族共过春节、赶花街等活动;有的地方有祭龙树和祭祖活动,只有少数几个地方有祭把性舞蹈存在。 傣族是一个有古者文化的民族,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傣族舞蹈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流行面也很广,并各有特点。代表性节目总的可分为自娱性、表演性和祭祀性三大类。 1.自娱性的节目有“嘎光”、“象脚鼓舞”、“耶拉晖”和“喊半光”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嘎光”和“象脚鼓舞”。 “嘎光”系傣语,“嘎”为跳或舞,“光”泛指鼓,也有集拢、堆积的意思。“嘎光”可译为“围着 鼓跳舞”,也可译为“跳鼓舞”。西双版纳称为“凡光”,有很多地方又叫“跳摆”、“宁摆”等。此舞是傣族最古老的舞蹈,流行在20多个县市,是在年节喜庆 时,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场地,都可以跳的自娱性舞蹈。嘎光以象脚鼓、镲等民族打击乐为伴奏;但有的地方,敲鼓、镲的人也参加舞蹈,并且带领众人围圈而舞。 过去跳时,众舞者可以随心所欲的各自发挥,只求热烈欢快。现已发展了很多统一动作和套路,动作与套路的名称各地也不尽相同,并且已派生出一些舞蹈节目。如 青年人跳的“新嘎光”就有30多套,还有两名中老年妇女抬大铓跳的“嘎铓央”以及老年男子跳的“嘎温”(软舞)等等。 象脚鼓舞是自娱性兼表演性的男性舞蹈。 象脚鼓是根据鼓的形状而取的名称,傣族一般统称“嘎光”,但对长、中、小三种象脚鼓又各有名称。这种舞蹈以击象脚鼓舞蹈为主,用铓、镲伴奏,也可鼓、镲对舞。 长象脚鼓的鼓身长为一米八至二米,傣语称“嘎光绕”,各地均有,但以瑞丽县的最具代表性。长象 脚鼓多用于伴奏,可以打出丰富多变的鼓点,并有一些鼓语,如“约笔洛,约笔洛,约必约哩哩”(意为“好好抬,好好抬,翅膀好好抬”);也可边击边独舞,在 展现击鼓技艺的同时,以长鼓尾的大幅度地转动摆动形成优美的舞姿。 中象脚鼓舞的鼓身长约一米多,这种舞蹈流行整个傣族地区,尤以德宏地区的潞西、盈江、梁河等县 和保山、临沧等地最具代表性。中象脚鼓舞在镕宏傣语称为“嘎光”,也有称为“嘎光武杰”或“嘎光黑拉”的。跳时一般是背鼓顺圆圈而舞,可二人对舞,也可与 击镲者对舞。在德宏芒市,过去有赛鼓的活动,以击鼓声的长短、音色的优劣、鼓尾甩动幅度的大小、舞姿是否好看等为评比标准,胜者在鼓上挂银牌。 小象脚鼓舞的鼓身长约六十厘米左右,流行于景洪、勐海、勐腊等县,西双版纳傣语为“凡光托”。因鼓小轻便,可灵活舞动,因此这种舞蹈以竞技为主,一般是双人对舞,四人或集体也可。舞时有击鼓追斗、退让躲避、踢腿斗脚等动作,以能把对方头上的“包头”摘下为胜。 喊半光是傣族古老的歌舞形式,流行于德宏地区的芒市、盈江、瑞丽等县。“喊半光”为德宏傣语,“喊”意为“唱”或是“歌”,“半”意为“跟着我”或“围绕着”,“光”即“鼓”;直译为“跟鼓唱的歌”。跳时人数不限,动作随意。 耶拉晖是流行于西双版纳地区的自娱性歌舞,过去只在泼水节时由男性跳,现已成为男女老少皆可参 加的集体歌舞形式。这种歌舞动作简单,舞时可自由发挥;但曲调固定,只要有人即兴填词并带头唱,众人即可合唱。由于在唱句的尾声时齐呼“耶拉辉,水一,水 一。”所以这种歌舞就叫做“耶拉晖”了。 2.表演性舞蹈有“孔雀舞”、“大象舞”、“鱼舞”、“蝴蝶舞”、“篾帽舞”……等。最具代表性的是孔雀舞。 孔雀舞在傣族舞蹈中是最具特点的表演性舞蹈,在德宏地区、西双版纳地区及景谷、孟连、耿马等县 都有流传。孔雀舞,在德宏傣语为“嘎洛永”,在西双版纳傣语为“凡糯永”。“嘎”和“凡”都是跳或舞之意;“洛永”和“糯永”都是“孔雀”之意。表演时, 舞者头载宝塔形金冠及面具,身背孔雀架子道具,以象脚鼓、镲等乐器伴奏。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及歌舞剧的表演。 各地孔雀舞的跳法都不一样,以表演者各自不同的技艺特长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风格。独舞最具代表 性的是瑞丽县的艺人,他们以模拟孔雀走路、飞跑、吃水、抖翅、飞翔、开屏等动作,形成丰富的舞步;瑞丽县半职业艺人较多,如瑞板、贺费、毛相、约相、旺拉 等人,他们在表演上各有创新,以各自的流派风格而闻名全省。双人孔雀舞也称“凡南诺”,最具代表性的双人孔雀舞流传在景洪县。“南”意为“高贵的女性”, “诺”意为“雀”或“鸟”;“凡南诺”可译为“雀公主舞”,此舞主要表现雌雄两只孔雀的飞翔、相对而舞的情景。潞西县芒市的孔雀舞,原是表演“孔雀与魔 鬼”的三人舞,后演变为独舞,以孔雀道具做得大而精美华丽,开合自如,吸引着广大观众。景谷县的孔雀舞属歌舞剧表演,边舞边唱,舞蹈步伐较简单,以走步和 碎步为主,表演的是佛经故事“召贺罕打孔雀”。 3.傣族祭祀性的舞蹈只在民族杂居区流传着几个。 元阳县的傣族村寨流传的“祭祀鼓舞”是在祭祖活动时,以鼓为伴奏,师娘在祭台上边唱边舞,群众在台下自由舞动,动作较简单。 石屏县的傣族居住地有“跳龙舞”),是在祭龙树的活动中进行。舞时男巫手持带环的铁圈,女巫手 持着羊皮单面鼓,由他们带头起舞,村民们合着节奏参与舞蹈。时而全体围成圈,时而二人对跳,没有固定形式和队形,舞者随心所欲地变换位置,只求情绪高昂, 庄重热烈。舞蹈动作简单,步幅小,双膝随步伐做小幅度的韧性颤动,双手上绕半圆,在左右腰侧打鼓与摇环。 新平县还有送葬时跳的“狮子舞”,跳时用唢呐和锣鼓伴奏;有一些套路,如围棺而舞、棺前开路等。该舞的表演风格和音乐与汉族、彝族差不多,有吸收汉、彝族舞蹈音乐的明显痕迹。 有些祭祀舞蹈如过去曾流传于德宏地区的“跳柳神”和曾流行于江城县的“贝马舞”,现已无人再 跳。明代《百夷传》中描述的“父母亡,不用僧道,祭则妇人祝于尸前,诸亲戚邻人,各持酒物于丧家,聚少年数百人,饮酒作乐,歌舞达旦,谓之娱尸;妇人群 聚,击碓杆为戏,数日后而葬。”祭祀舞蹈场面,现也只在新平县的傣族居住区还可见到:在吊丧的第二天,必须请吹鼓班子为死者跳舞(即跳狮子舞);妇女结伙 与男人打闹。说明明朝时存在的丧葬活动中的舞蹈至今仍有存在,只不过简化了。 傣族另有一类武术性舞蹈,产生的年代也很久远。傣族经历过封建领主制社会。傣族成年男性,平时 是农奴,战时是士兵,必须学会一些舞弄刀、枪、棍、拳的技能和套路,以备用于防身和参加战争。今天的傣族男子也继承了这个传统,以此表现自己的勇敢与机 敏。但如今他们习练的刀枪棍拳,已融进了向其他民族学习的套路,如拳就有本地拳、外地拳、缅拳、泰国拳等不同风格流派,表演时还用鼓等进行伴奏,发展成为 舞蹈化的武术了。 傣族人自己解释,“傣”有两种含义:一是英雄勤劳的意思;一是酷爱自由的人,含有和平的意思。傣族也自称为“鲁傣鲁喃”的,意为“傣家的儿子,水的儿子”。 傣族是世界上最早的稻作民族之一,他们滨水而居,爱水、祈水,对水有着特殊的感情。在傣族的神 话里,造物主英叭原来就是天空中的水气;而人则是用水伴和泥土捏塑而成;傣族的祖先诞生于水塘。在有关“泼水节”的各种传说中,尽管人物不同,但他们用水 来制服火,用水来洗净血污,用水来祈福等内容是相同的。 傣族人民勤劳勇敢,温柔善良,这是大家公认的;“水一样的民族”是对傣族性格的又一描述。他们 礼貌温和,外柔内刚,智慧聪明又幽默谈谐的性格像水一样,有时似涓涓的细流,温柔而细腻;有时像大江的洪流,迅涌而澎拜。傣族的舞蹈也充分反映了这种丰富 多彩的民族性格。傣族舞蹈的动作虽大多阿娜多姿,节奏较为平缓,但外柔内刚、充满着内在的力量。既有潇洒轻盈的“篾帽舞”,也有灵活、骄健、敏捷,且充满 阳刚之气的象脚鼓舞、刀舞、拳舞等。在孔雀舞的表演中,时而节奏缓慢单一,动作舒展,感情内在含蓄,时而节奏快速多变,动作灵活跳跃,感情狂放而豪爽。傣 族舞蹈那以特有的屈伸动律而形成的手、脚、身体“三道弯” 的造型特点,以及刚柔相济、动静配合等特有的表演风格,深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傣族的居地大多与缅甸、老挝、越南等国接壤,傣族人民善于吸收来自四方的文化精华,并能融于本民族古老的文化中,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傣族舞蹈品种繁多、形式多样的特点。 傣族舞一位手:大拇指向回扣,放在大腿前侧。 旁一位手:双手手腕蛇回来,手要有点弧度,大拇指向回扣,手臂微微弯曲,在大腿2侧。 后一位手:双手放在臀部后面,不能*在一起,稍稍分开,手不能离身体太远,手要有点弧度,大拇指向回扣,手臂微微弯曲。 侧一位手:双手放在身体的一册,和一位手差不多。 基本动律: 1正面起伏:重拍向下沉,慢慢的沉,向下走的要均匀,脊椎要垂直,蹲的时候不能前侵也不能后仰,脊椎对着脚后跟下沉,向上提的时候慢慢的,跟下垂一样! 2旁边起伏:下沉的时候出右垮,双膝向下弯,左膝*住右脚的膝盖,上身向左比出,头向右看,反方向动作,出左垮,右脚点地向左腿*,这个时候左腿是主力腿,重心都在左腿上,出垮的时候上身不能前侵后仰,保持正直,顶出右腰,头往左看。 3脚部的正步起伏:当身体下沉的时候都有个抬腿,勾回来的时候膝盖不能向前顶(因为傣族舞蹈穿 的是桶裙)向前会很难看,一定要垂直向后踢腿,而且是勾脚,每当踢起时都要迅速,动作要做的干净,还要带有呼吸!当腿向后踢的时候上身有点左右起伏,不能 直直的起伏!当起左腿的时候,出右垮,起右腿的时候出左跨,这个动作在傣族舞中是非常重要的!
16 01 02 03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亦称“观音市”、“观音街”;“祭观音街”,白族传统盛大节日,也是白族传统的民间物资交流和文娱活动的盛会。流行于云南大理等地。 形式 这种盛大的街期和传统集会,每年夏历三月十五日起,在大理城西点苍山中和麓举行,为期五至七天。三月街的起源与宗教活动有关。一说观音菩萨在三月十五治服了为害人民的罗刹,为此,白族人民年年相聚,举行拜祭活动,后演变为一年一度的街期,故此节又称“观音节”、“观音街”。 当时的三月街实为滇西的民族市场。由于大理自古以来就是滇西的物资交流、集散中心,故而随着白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三月街由原来的佛事活动发展成为进行物资交流和群众性文娱活动的盛会。每逢三月街时,街上人山人海,商贸云集,货物琳琅满目。 人们按照传统习惯,白天进行贸易,晚上在宿营地唱歌跳舞,热闹非凡。 节日由来 据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暴君,奢望长生不老,听信一个侍从的话,每天吃一对人的眼球,这给当地白族人带来深重的灾难。当时有个充满神奇威力的勇士, 为了给白族人民除魔灭害,在三月的一天,巧施妙计,把暴君骗到苍山的中和峰麓,唤来神狗咬断了暴君的咽喉,喝干了他的血液,消灭了这个魔王,为白族人民除 了祸害。为了纪念这个勇士和白族人民得救的大好日子,人们每年在农历三月十五──二十日,聚集在苍山脚下,欢歌乐舞。年复一年,便形成了一年一度的“三月 街”。现在“三月街”期间,除了交流物资,还表演民族歌舞、体育等活动。特别是参加赛马会的各族骑手,云集苍山脚下,扬鞭策马,腾云驾雾似的向洱海边奔 去,其情景煞是壮观。 相关记载 现存最早记载三月街贸易集市的文献是400多年前明代李元阳编纂的《云南通志》。这部书的《地理志.大理府.风俗》一节中载:观音市,三月十五日在苍山 下贸易各省之货。自唐永徽年间到今,朝代累更,此市不变。知是观音入大理,后人至日烧香,四方闻风,各以货来。《大理县志稿》载:“盛时百货生意颇大,四 方商贾如蜀、赣、粤、浙、桂、秦、缅等地,及本省州县之云集者诸大宗生理交易之,至少者值亦数万。” 一说在南沼细奴逻时(公元649年一902年),观音于夏历三月十五日在今三月街的所在地传授 佛经。成书于明代的《白国因由》载:“善男信女朔望会集,于三月十五日在榆城(即大理城)西搭篷礼拜方广经……年年三月十五日皆以蔬菜祭之,名曰观音处, 后人于此交易,传为观音街,即今三月街也。”又说古代白族妇女随丈夫到天宫赶“月亮会”回来后,仿照举办起三月街。关于三月衔的情景,明清时期的典籍中多 有记载。明李元阳的《云南通志》载‘“三月三日至十五日,在苍山脚下贸易各省市之贷,自唐永徽间至今,朝代累更。此市不变。”杨琼《滇中琐记》曰:“大理 三月街,古称为观音市,在西门点苍山下,…。按此市实昉于唐永徽年间。”明末地理学家徐弘祖《徐霞客游记》记述了当时三月街的盛况:“十三省物无不至,滇 中诸彝物亦无不至”,“俱结棚为市,环错纷纭。其北为马场,千骑交集,数人骑而驰于外,更队以觇高下焉。时男女杂沓,交臂不辨,乃通行场市。”《大理县志 稿》亦载:“盛时百货生易颇大,四方商贾如蜀、赣、粤、渐、湘、桂、秦、黔、藏、缅等地,及本省各州县云集者殆十万计,马骡、药材、茶市、丝棉、毛料、木 植、磁、铜、锡器诸大宗生理交易之,至少者亦值数万。” 其他 相传南诏细奴罗时,观音于三月十五日到大理传经,因此每年届时,善男信女们便搭棚礼拜诵经并祭之。三月街成了讲经说佛的庙会。由于大理地处交通要道,古 代云南信佛者甚众,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庙会逐渐演变成了滇西地方贸易集市和节日。大理乾隆举人师范有诗:“乌绫帕子凤头鞋,结队相携赶月街。观音石畔烧 香去,元祖碑前买货来。”这就是三月街的生动描写。传统三月街是物资交易以骡马、山货、药材、茶叶为大宗。白族要对歌跳舞,彝、白、回、藏各族还要赛马欢 歌。 现状 三月街在政府的关怀下,更加繁盛,活动内容也更加丰富,白族人民,以及附近的汉、彝、纳西、藏、傈僳、回等族群众,纷纷身着节日盛装,赶着牲畜,手携肩 挑着山货药材和农副产品,聚集在苍山脚下的广场上,除进行物资交流外,还举行对歌、跳舞、射箭、赛马、球类比赛等,还要演出白剧、花灯戏。
目脑纵歌 世博花鸟市场是由中乾房地产开民有限公司与世博园投资兴建,与世博吉鑫园、世博车市、百安居、佳园等昆明众多居民小区相邻、中外游客流量大,是经商的旺地。 这里经营的基本上是原来白龙花鸟市场的经营者搬迁过来的,主要经营观赏鱼、花卉、宠物、珠宝玉 器、工艺品、渔具、中药材、古玩字画、钱币等。花卉主要有小米兰、君子兰、雪素兰、墨兰等品种繁多的兰花;有恨天高、狮子头、大理茶、童子面等各种山茶 花;另外还有杜鹃、水仙、玫瑰、玉兰、海棠花等品种。鸟有画眉、鹦哥、鹦鹉、相思鸟、八哥等,以及各种鸟食、鸟笼。鱼有金鱼、热带鱼等观赏鱼和龟、虾、 蟹,还有各种渔具。虫有供喂鸟用的面包虫及季节性的蟋蟀、蝉。珠宝有玉石、红宝石、蓝宝石等。工艺品有大理石制品、木雕、建水汽锅等。古董的鼻烟壶、水烟 袋、玉坠、玉烟嘴、玉佩等。有古今中外的钱币,另外还有用各种材料制作的毛泽东像章、佛像等。宠物有狗、猫等等,从体积大的藏獒到小巧可爱的吉娃娃应有尽 有,包括一些宠物食品以及相关用具,可以到这里饱饱眼福、长长见识。鱼有鱼缸、鱼具、鱼虫、鱼食及鱼杆、鱼钩等钓鱼用具,另外,此花鸟市场是昆明市信鸽、 犬、描以及天竺鼠、小白鼠、小兔等观赏动物最集中的交易场所。同时也是昆明民间古董古玩集中交易的地方,市场上各种古玩、玉器、翡翠、珠宝、端砚、古币、 瓷器、陶器、紫砂陶器、石雕、大理石制品、雨花石、玛瑙石及各类工艺品异彩纷呈,一应俱全。 三朵节简述 农历二月初八,生活在中国云南的纳西族有一别具风格的祭祀性节日,叫「三朵节」。 农历二月八“三朵节”是纳西族祭祀本民族的最大保护神--“三朵神”的盛大节日, 也是纳西族法定的民族节。该节源于白沙玉龙村的北岳庙会,纳西语叫“三朵颂”,就是“祭三朵”。 “三朵”是纳西族的本主神灵和最高保护神,传说是骑白马、穿白甲、戴白盔、执白矛的战神,常常显圣,保护着纳西人的安全,唐代建祠祭祀,深受纳西人信奉。人们也认为“三朵”就是玉龙雪山的化身。 这位天神被人们认为就是“阿溥三朵”,并当作本民族最大最具权威的神来拜祭。纳西族木氏土司还 大兴土木,拓修三朵神庙,铸大鼎和大钟详纪三朵种种圣迹,并奏请中央王朝敕封其为“大圣雪石北岳定国安邦景帝”。从此,每年的二月初八日和八月羊日,远近 的纳西人云集玉龙山麓的三朵庙,用全羊作牺牲举行称为“三朵颂”的隆重祭拜仪式。人山人海,香烟缭绕,气氛庄严肃穆。届时各家各户也要在家中烹制食品,烧 香祭拜。 忽必烈南征大理过丽江时,敕封“三朵”为“大圣雪石定国安邦景帝”。因传说三朵是属羊的,故每年二月八和八月第一个羊日,用全羊牲来祭祀。庙会期间,不仅远近的纳西人蜂拥而至,邻近的其他民族也来进香,甚至远方的藏族也来朝拜。信众之多,香火之旺,皆在丽江所有寺庙之上。 关于“三朵”的传说很多,其中有个传说中说,有个很能干的猎人,天天带着猎犬上玉龙山打猎。有 年二月初八恰好属羊,她在雪山看见一块怪异的雪石,那雪石很大,像魁梧的武将,但又非常轻,一只手便能把它托起。猎人十分惊奇,顺便把它背下山来。走到山 麓,猎人放下雪石,抽袋烟又背,可是哪里背得动,好像生了根似的,任怎么使力也纹丝不动,人们以为是神的化身,便就地建祠供奉。从此后,人们屡见一位穿白 甲、戴白盔、执白矛、跨白马的神将显圣:打仗时,他带领兵马助战;有火灾,他从云雾里降雪灭火;瘟疫流行,他乘风驱散瘴气;发生水患,他在夜间带着白衣人 来疏导……于是把他尊为保护神“阿普三朵”,每年一次祭,求他佑护。 还有一个传说:从西边加宽地迁来三兄弟,长兄阿吴瓦住在玉龙山西坡太子洞,二兄剌开剌胡住拉什 坝纳古瓦山上,三朵神是老三,也曾住雪山西坡可索罗悬崖中,后又来到这里。他穿白甲、戴白盔、执白矛、跨白马,曾对一个国王说:“你每天供献我三只兽,会 享大福。”国王照办,却久不见大福来临,王后埋怨说,家畜都供献完了,福在哪里?三朵出现了,他说:“我打算让一半天下尊你为国王,为什么私下怨我?我要 回玉龙山去了,供献的东西加倍还你。”说完,国王供献的家畜、钱币都还来了,还比原来多了十倍,可是这个王国却一天天弱下去了;这同时,三朵又托梦给丽江 的麦琮,说:“麦琮,我是三朵,从北方来帮你作战,你是正直的南方人,有使你的王国受福的愿望,切勿三心二意!”说完就化成白麝消逝了。此后,麦琮每上战 场,总有一个白色勇将助阵,一打胜伏,就有风雨,又什么都看不见了。平时,三朵也秘密帮助麦琮。麦琮打猎,常见一只白麝在玉龙山时隐时现,却捕捉不到。一 天,他的猎犬围着一块白石头,人们把它抬起,石轻如纸,下到半山,又重得抬不动。猎者拿米饭供献,祷告要它变轻,结果又变得很轻,到山下现在盖庙的地方, 又抬不动了。
11 03 13 16 05 07 15 06 08 12 01 10 14 02 09 云南民族村位于滇池北岸的海埂,是一条由东向西仲入滇池的狭长的半岛沙滩,俗称"海埂"。其占地面积2万亩,有天然的游浴场和体育训练基地,为消夏娱乐度假的好地方。它与西山森林公园、大观公园、郑和公园等风景名胜区隔水相望。有索道连接西山龙门,组成了民族村至西山风景区的旅游环路。近来为发展旅游,先后建起了云南民族村和云南民族博物馆.集云南主要的彝、白、傣、苗、景颇、佤、哈尼、纳西、傈僳、独龙等25个少数民族的村寨、民族歌舞厅、民族广场以及激光喷泉、水幕电影等旅游设施。民族村寨采用复原陈列的手法展示云南的民族风情。走进村里只见不同风格的民族村寨分布其间,错落有致,各展风姿,各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村舍建筑、生产、生活、宗教习俗均如实地展示出来,是云南民族文化的缩影。 云南民族村主大门是一组造型富丽典雅,气势恢宏的钢架式建筑。门首悬挂着“云南民族村”五个雄浑遒劲的烫金大字,正中是一只振翅腾飞的金孔雀图形徽标,象 征着云南民族村吉祥幸福,兴旺发达的美好前景。大门前是宽阔而平整的人流集散广场,下面的草坪中是一组形态逼真。活泼可爱的白象群雕塑,名为“白象迎 宾”。 云南民族村景区内水陆交错,清新优雅,各村寨景点错落有致,风格迎异。其间有绿荫小径,亭阁回 廊、拱桥石阶相衔相接,并与滇池湖滨大道首尾贯通。游览线路,路转水回,柳暗花明,引人入胜。周围自然的景观和得天独厚的天然调节,使得民族村内花枝不 断,四季缤纷,每一刻,每一季,都有各自动人的美景。 游客在村寨里,除可了解云南各民族的建筑风格、民族服饰、民族风俗外,还可以观赏激光喷泉、水 幕电影、民族歌舞、大象表演;品尝民族风味小吃,购买民族工艺品。身着民族服饰的导游小姐为游客提供导游服务,讲解各少数民族的习俗。结合各少数民族节 日,在村里还举行白族的“三月街”、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僳僳族的“刀杆节”、景颇族的“目脑纵歌”、纳西族的“三朵节”等独具民族特色的民族节日活动,让人们尽兴观赏,沉浸在各民族的海洋里,是云南旅游的重要旅游景区。 白族民居向来为海内外建筑界所重视,“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布局严整实用,粉墙黛瓦的院落无论是木雕、施彩、石刻、泥工丝毫不逊江南园林与北国大宅。街市中烤乳扇香味飘过扎染布的店肆,步行在石板路上,目之所及,都感到一种文化的震撼。 彝族村中与天相通的神秘太阳历柱广场,与地相接的红色掌房,显示着这个民族古老豁达的文明;基诺族竹木草顶大公房,告诉你社会形态变迁的消息;拉祜族葫芦创世神话使你看到什么是“乾坤奥妙大葫芦”;而纳西族神奇多彩的东巴文化,则让你听到从远古走到面前清晰的脚步声。 云南民族村作为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荟萃了云南各民族优秀的人文景点和自然景观,是反映和展示边疆各民族社会生活的窗口,为美丽的春城增添了又一令人难忘的旅游景点。 云南民族村位于云南省昆明市西南郊的滇池之畔,占地面积89公顷,是反映和展示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社会文化风情的窗口,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民委民族文化基地, CIOFF中国委员会民间传统文化基地和国家民委全国首批民族工作联系点之一。 云南民族村景区内建有造型各异的少数民族民居建筑、有五彩缤纷的衣着服饰,有妙趣横生的婚俗礼仪、有多姿多彩的民族节庆、有优美诙谐的音乐舞蹈,兼有博览、游乐、度假、餐饮服务等各种综合配套设施。 云南民族村里,吉祥的傣寨白塔,壮观的白族大理三塔,高耸的彝家图腾柱,源远流长的纳西东巴文 化,佤族的木鼓、布朗族的婚俗、基诺族的太阳鼓、拉祜族的芦笙舞、雪域高原的藏族佛寺、哈尼族的龙巴门、德昂族的龙阳塔、景颇的木脑纵歌、壮族的铜鼓文 化、奇特的摩梭人母系氏族社会遗承、以及风趣的亚洲群象表演、精美独特的民族风味美食、多元的民族文化、风情浓郁的民俗展示,将令您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中文/Chinois法国番禺富善社 网站
Association PAN-YU en France
Bienvenue sur le site Web !
Association PAN-YU en France
法国番禺富善社
方显秋 先生
法国番禺富善社 网站
Accueil Général
08/2009 08/2010 Médias Photos 2006/2007/2008
Paysages Portraits Photographies Groupes 2009 Photos Exceptionnelles 2010 Défilé à PARIS 13e 2010 Yun Nan+Corée Video
Video 2007 Video 2008 Video Exclusives Video 2010 Archives Progrmmes
08/2009 08/2008 08/2010 Nouvel An de 03/2010 2010 Liste des noms des membres 06/2010 2010/11 敬老联欢 2011/01 兔年迎春接福联欢暨富善社十六周年社庆 Contacts